​孟子“君子有三乐”:家庭和睦之乐,为人处事之乐,传承受诲之乐

2025-01-10 05:56 来源:生活常识网 点击:

孟子“君子有三乐”:家庭和睦之乐,为人处事之乐,传承受诲之乐

前几日闲来无事,阅读了几篇孟子的《尽心章句上》,觉得孟子的“君子有三乐”,实在有趣还富含深意,君子三乐,哪三乐?用现在的话来说,分别是家庭和睦之乐,为人处事之乐,传承受诲之乐。

我们先看《尽心章句上》中《君子有三乐》的原文是,

孟子曰:“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。”

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,“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,但称王不在其内。父母健在,弟兄无灾,第一件快乐的事;上无愧于天,下无愧于人,第二件快乐的事;得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,第三件快乐的事。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足够,称王不能算在内。”

所以细细看来,君子三乐不就是家庭和睦之乐,为人处事之乐,传承受诲之乐。对于这君子三乐,是人人都可以追求的,真是古人之言必有其之理。

01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”——家庭和睦之乐。

父母不但建在,身体还特别健康和硬朗,兄弟无病无灾无难,一家人各自安好,又互相亲近友好,孝敬家中的老人,平辈之间相处融洽,没有争得脖子红的经历。这种家庭和睦之乐,从古至今都是亲情里的代表。

古人在亲情方面,更侧重在“孝悌”二字中。

孟子就曾表示:“天下有善养老,则仁人以为己归矣。”

意思是,要做一个善养老人的人,如此,别人看到了,聪明和有爱的人都会将其的行为当作榜样来学习。

孟子的这种观点,事实上,与儒家的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以及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在方向上是一致的,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是,做人,就要及时尽孝,亲兄弟友好相处,待幼小孩子尽心尽力抚养,我们都知道这是人伦最基本的操作,如此,对于君子来说,这一乐是必须的。

02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——为人处事之乐。

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这句话,就字面一读,就很好理解了。其意思是,做君子,就要上无愧于天,下无愧于人,这也算是一种为人处事的乐,比如做君子就需要有行善之心,并将付诸行动去行善好施。

其实,以古代背景来理解,不愧对上天,不愧对他人,说的并不是去做了什么坏事,而是理应顺应天道,顺应民心。如此,才是君子的第二之乐。

在孟子看来,所谓的正道,大都是由天命决定的,因此君子要做的就是顺从并接受天命。亦如孟子所言:“莫非命也,顺受其正;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。

直白点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想要做君子,就需要不断完善自我,这样才能在社会中,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,以此来完成上天上天赋予的使命,造福百姓造福社会,才不会不辜负百姓以及自己的期望。

03“得英才而教之”——传承受诲之乐。

“英才”二字很好理解,适用至今,指的那些优秀的人才。

学习儒家篇章和思想的人,都知道,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就是教育,他们以教育为上,因此其核心即是,君子的大爱便是教化。

亦如孟子所说:“饱食暖衣,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。”以及“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有如时雨化之者,有成德者,有达财者,有答问者,有私淑艾者。此五者,君子之所以教也。”

从中可知,做君子理应教化于人的过程中,更要注重其良好品德的养成,还要让其才能得以发展,以及为其解决困惑、做到言传身教,传承思想、私下也应受诲。

这般下来,便获知,德行之教是首要,而学问知识为其次。也应那句“传道授业”,道即德行,先德行后授业。

既然,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行教化,那么做君子的便是教育百姓的“模仿对象”。

“孟子三乐”,亦君子三乐,看似寻常,其实一点都不普通。其背后的意义,更在意,做人做事的一些告诫,其蕴含了君子的日常德行与社会责任。

结语:

朱熹《集注》记载了:“此三乐者,一系于天,一系于人,其可以自致者,惟不愧不作而已。”

君子三乐从不是简单的寻常的乐,亲情、处世、思想教育,那个不是作为现代人该学习的内容。

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一起成长的人,才是最“可爱”。

(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