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黎族,中国海南岛独有的少数民族

2025-01-09 14:01 来源:生活常识网 点击:

黎族,中国海南岛独有的少数民族

黎族独特的船形屋正是古代黎族先民乘船越洋到海南岛定居的象征。

民族风情

人口分布

黎族人口约124.8万,是海南省独有的民族。他们大部分聚居于海南岛中南部的通什市、三亚市以及乐东、白沙、陵水和昌江等黎族自治县,保亭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东方市,其余散居在万宁、屯昌、琼海、澄迈、儋州和定安等市县。

地处亚热带的黎族人,多生活在山谷缓冲的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,各地村寨的大小不一,一般是山区村寨小、平原村寨大。从五六户到十来户的小村寨,到上百户甚至数百户的大村寨都有。村子四周围绕着茂密的树林,呈现出一派原始清新的山野风光。

族源历史

黎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的,与侗、壮、水、傣和布依等民族有密切的关系,尤其与“百越”的一支“骆越”关系更为密切。远在秦汉以前,“骆越”的一支就从中国大陆的两广地区陆续迁移到海南岛,定居繁衍。据考古发现,海南岛黎族聚居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、出土文物,与广东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,同属一个文化系统。

海南岛黎族也保留了古越人“断发文身”和“鸡ト”等的遗风。东汉的“里”和“蛮”;隋唐的“俚”和“僚”等名称,都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,当中也包括黎族的先民。唐代出现了“黎人”的名称,但普遍作为黎族的专用族称,则在宋代以后才开始固定下来。背水竹筒海南黎族自称为“筛”、“歧和“尊”等,称汉人为“美”,意即“客”,可见他们早已以土著的身份自居。

语言文字·文化艺术

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,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。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,不少黎族也能兼说汉语。以往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,1957年才创制出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。

黎族拥有丰富的口头文学,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大多围绕英雄人物、征服自然和黎族的风土人情等主题。民歌的句子常见的有五言或七言两种,表现手法多种多样。演唱的方式有独唱、对唱和齐唱等,曲调甚多,乐器则有鼻箫、口弓、水箫和洞箫等。

服饰装束

黎族服饰风格独特,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,缠红色或黑色头巾,上衣开襟,用布巾缚腰。妇女一般上身穿对襟无扣上衣,边沿绣花,并缀以贝壳、铜钱和穿珠等饰品,下穿筒裙,头发扎成球形,插以骨簪或银簪。但各支系妇女的服饰也有相异之处,如润黎妇女穿贯头服和超短筒裙;杞黎妇女穿开襟无领上衣,花筒裙长及膝盖;孝黎妇女穿中筒裙;美孚黎妇女穿方领上衣,筒裙长及小腿;赛黎妇女穿圆领包胸右侧开襟上衣,筒裙宽大。她们都喜戴耳环、项圈和手镯等饰物,有些地方的妇女曾有黥面纹身的习惯,现只在部分中老年妇女中可见到。

居住环境

黎族村寨依地形地势而建,山区村寨一般建在山脚下,可防范台风袭击,村民多饮用山泉水;而平原的村寨,则建在小山坡上,以防避洪水侵袭。黎族的房屋有多种式样,有传统的船形茅屋、金字架式的泥墙茅屋,及以葵叶盖的竹墙房屋和砖瓦房屋等,其中以船形屋最有特色。这种房屋以茅草、木料、竹子、红白藤和山麻等材料建成,木料多用优质,坚固耐用的格木,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,两侧开天窗,地板以石头或木桩垫高,离地面30~180厘米不等,上面住人,下面可容家畜走动。传说船形屋的造形,象征着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迁居而来的。

生活习俗

黎族多同姓聚居,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单位。他们的主食是大米,有时也吃一些杂粮。其中以把猎获的野味、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,放进竹筒烧成的“竹筒饭”,最为清香诱人。

节庆活动

黎族很重视传统节日,其中以每年的“三月三”最为隆重,人们往往欢歌乐舞至通宵达旦。

春节

黎族过春节的情形和汉族相似。过春节前,家家准备年饭、酿年酒,舂“灯叶”(一种年糕)。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,即变得很坚韧,可用利刀切片,再烤或炸,别有风味。除夕傍晚开始祭拜祖宗,吃年饭,喝年酒。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,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,男子或上山打猎,或下河摸虾,妇女则聚集嘻玩荡秋千等活动,同时也举行各种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,到处喜气洋洋,年节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。

三月三

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最大的盛会,也被称为“爱情节”。节日当天,男女老幼穿着盛装,到会场参加对歌、摔跤、拔河、射击和荡秋千等活动,好不热闹。到了晚上,人们要举行歌舞盛会。在山坡上和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一堆堆篝火,姑娘身着七彩衣裙,配戴各式装饰,小伙子腰扎红巾,手执花伞跳起古老独特的竹竿舞、银铃双刀舞和槟榔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,歌声此起彼伏,通宵达旦。而一对对有情人则各坐一边,互相倾诉爱慕之情,如果双方感情融洽,就互赠信物相约来年再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