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铁岭(铁岭县)名胜-龙首山(一)

2025-04-15 12:11 来源:生活常识网 点击:

铁岭(铁岭县)名胜-龙首山(一)

1、文献记载

《全辽志》卷之一·山川

铁岭卫龙首山,城东二里,上有龙王堂。

《盛京通志》卷二十五·山川一

龙首山:城东二里许。旧志称:上有龙王庙,乃三清观北山也,或迤逦而南,具称龙首山云。

《奉天通志》卷七十四·山川八

龙首山:城东二里,东环麟水,西俯县城,祖越及慈清寺并九级古塔在焉。山多古树,皆被残毁,今则新置公园并一切亭台。

康熙十六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上·疆域志·山川

龙首山:城东二里许。旧志:上有龙王堂,乃三清观北山也,或迤逦而南,具称龙首山云。

康熙二十二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上·山川志

龙首山:城东二里,旧有龙王庙。

民国四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三·山水志

龙首山:城东二里,东环麟水,西俯县城,祖越及慈清寺并九级古塔在焉。山多古树,入夏邑人游焉。

民国二十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二·地理·山脉

龙首山:城东二里,东环麟水,西俯县城,祖越及慈清寺并九级古塔在焉。山多古树,皆被残毁,今则新置公园并一切亭台。

2、近龙首山之河流——辽河和柴河

民国四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上·山水志

辽河:辽河源二,东源西丰、西安间,西源出直隶边外,合于辽源县。南流至开原,由望山堡入本境。东南流穿老边,经大小果子园之村北。东流十里至龙湾山之麓,折而南经下塔子村东及后亮子沟、前亮子沟、李家沟。南至双岔口,而柴河注之。西南流约七八里至马蓬沟,为本境河运要地。(登龙首西望,汪洋巨流、水天映射,风帆上下,蔚然大观,令人心旷神怡!)

柴河:源出开原庙儿岭,西南流至平石门入境。南流五里经牧养正,又南流五里至太平寨。折而南,复折而北,经黄石砬子山南。西流五里经宿老屯村南,西流折而北,经兴隆店村西及黑油房。折而南,流经大白梨沟村西之西南,折而北,复西流十三里至熊官屯,以迥绕于赵家沟之西南。折而北,经城东二里之龙首山东北。其水清澈见底,游鱼历历可数,为游人消夏处。(河绕龙首山东侧,宛如玉带长迤,水清沙明,适于游钓,名山副以佳水,益觉其灵活生色!)

3、龙首山之寺庙——慈清寺和祖越寺

康熙十六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上·建置志·祠庙

慈清寺:县治东门外二里许,山巅旧有三清观,以住羽流,后为僧居。久既倾圮,因改建佛殿三楹,上供佛,旁列罗汉,以三清观旧基也。遂于前仍为小殿,以奉三清,因名慈清寺。崇德八年,金仁祥等重修,太宗皇帝敕赐银四十两为中寺。柴流东来,经山下北折而西入辽水,以达于海,朝宗之势俨然亦胜观矣。

民国四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三·祠庙志

祖越寺:亦在龙首山,慈清寺北,其门北向,为各工业赛会之地。庙外眺望,风景极佳。

4、龙首山之古塔——秀峰塔和驻跸塔

秀峰塔:(民国二十年《铁岭县志》)(按:塔凡九级,高五丈四尺,耸峙于慈清寺之东。明弘治二年己酉,信士高璟所修。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,始建塔者高璟之侄福修曾重修。万历十九年辛卯,李总兵成梁复重修。清咸丰八年,邑人任香陔、魏子亨等补修。)

民国四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三·古迹志

九级塔:在龙首山上。

民国二十年《铁岭县志》卷十六·古迹·古浮屠

龙首山古塔:在城东龙首山上有九级古塔。民国十七年,邑人见塔将倾圮,募资补修,于塔中得石碑一,碑载:明弘治年间建此塔。补修毕,将石碑建以石亭,置碑于其中。

附:《重修秀峰寺塔记》(明)高冈(《奉天通志》卷二百五十八·金石六、石刻五)

秀峰寺建于嚚州城东三里,柴河之西、龙山之阳,即今水潮寺也。原无塔,弘治己酉,信士高璟建此塔于秀峰之巅,为此寺壮色。后五十余年,璟侄孙、医官釜修于嘉靖甲辰,迄今已四十八年,坍塌日甚。镇守总兵宁远伯李公成梁,每于擒胡拓地之赐,即动修寺建塔之心。故于万历之辛卯,令工卢兵李应时、僧陶法明、刘法显率匠役,残缺者补之、原无者增之,粉饰修治,虽罄赏赀而不恤。是此塔灿然一新,继高公而再见也。冈因玩感,谨将发心功德助缘善信勒之于碑,以为后世纪云。

万历十九年 六月 吉旦 

庠生 高冈 书记

驻跸塔(小塔):(民国二十年《铁岭县志》)(按:驻跸塔,又名龙尾山塔,龙首山之西南,山通称龙尾山。清康熙二十五年,俄罗斯之哥萨人,盘踞黑龙江北,清圣主征之。道经铁岭、驻跸于此,因名‘驻跸山塔’,亦遂以是称。塔凡七级,与龙首山九级塔遥相辉映,俗名‘小塔子’。但修建时期亦无可稽矣。)

民国四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三·古迹志

小塔:城东南三里,驻跸山上。

民国二十年《铁岭县志》卷十六·古迹·古浮屠

城南小塔:城东南三里许,驻跸山上有七级小塔。

康熙十六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上·疆域志·山川

驻跸山:旧为水口山。康熙十年上谒陵毕,乘便校猎,以周览形胜。驾旋过铁岭入北门、出南门时,大雨淋漓,菓园马文通新室成,上注(注:驻)跸其中,尚食,行赏银十两,因名为驻跸山。

康熙二十二年《铁岭县志》卷上·山川志

驻跸山:城东南二里,康熙十年圣驾驻跸于此,因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