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《洛丽塔》:不伦情欲另有人物原型,虚构的邪恶与现实并不遥远

2024-11-22 17:00 来源:生活常识网 点击:

《洛丽塔》:不伦情欲另有人物原型,虚构的邪恶与现实并不遥远

1955年,在巴黎出版了一部讲述中年大叔对小萝莉不伦之恋的小说,它就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《洛丽塔》。

由于故事太过敏感,《洛丽塔》曾经被很多国家列为禁书。但你知道小说的女主人公竟有原型人物嘛?

《洛丽塔》的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位从欧洲移民至美国的大学教师,他因少年恋人伊莎贝拉夭折,从此患上一种迷恋年幼少女的精神疾病。中年亨伯特本性不改,无法自拔地陷入对女房东女儿的性幻想,她就是亨伯特口中的洛丽塔。

一场意外车祸,让亨伯特成了小洛丽塔的监护人。他利用这个身份,在两年多时间里,与洛丽塔保持着外父女、内情人的关系,直到洛丽塔无法忍受而逃离。小说结局是彻底的悲剧,洛丽塔因难产死去,亨伯特在多年找寻洛丽塔的过程中已近疯狂,最后病死狱中。

《洛丽塔》如此荒诞离奇又充满道德冲突,会有现实中的人物与之对应吗?

虽然作者纳博科夫反对小说与现实映射,主张小说应该是一场设计精巧的骗局,重要的是结构和风格。但在他的作品中,作者本人经历和见闻的痕迹俯拾皆是。比如短篇小说《声音》,有纳博科夫早年与表姐恋爱的影子;再比如长篇小说《普宁》,主人公是俄裔流亡美国的大学教授,身份与纳博科夫本人十分接近。

《洛丽塔》的故事,与一件真实犯罪案件十分接近。

上世纪40年代末,美国加利福尼亚曾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,一名因强奸入狱、刑满释放不久的男子弗兰克,诱骗一名13岁的少女霍纳与之发生关系,并带着她出游全国。直到两年后,霍纳趁弗兰克不在,偷偷向美国联邦调查局报案,她才被从一家汽车旅馆里解救出来。“该女孩——几乎两年不见——她干这一切事是因为她害怕这个52岁的男人会把她偷一本五分钱的笔记本说出去。”

少女霍纳的身世与洛丽塔也极其相似,都是单身家庭。霍纳的父亲早逝,母亲带着她生活。洛丽塔17岁死于难产,而霍纳于获救后的第3年死于车祸。

这起案件在当时影响很大,案件经过又与《洛丽塔》的情节存在多种契合,所以有理由相信霍纳是小说的人物原型之一。

其实纳博科夫曾经公开否认人物原型说法,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“她从未存在过。事实上,我对小女孩都不很熟悉。在我思考这个题材的时候,我认为我对小女孩,一个都不了解。”问题是面对采访,纳博科夫的风格向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,善于制造惊奇和话题。所以关于洛丽塔的原型,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否定即是肯定。

虽然道德角度我们更愿意相信《洛丽塔》只存在于文学虚构,是一件脱离现实的艺术作品。但现实有时比作家的想象更加荒谬和残酷。类比与亨伯特,我们可以看看鲍毓明、王振华,在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和资源,顶着高贵的头衔,披着高尚的外衣,内里的龌龊和阴森又怎么能被人们轻易看到呢。

只有认识危险,才能避免危险、遏制危险。惊世骇俗的《洛丽塔》和它所映照的现实,应该提醒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人性中的恶,也永远不要高估社会身份的约束作用。

出于法制成本、控制手段、执行效率等方面的原因,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斩断伸向孩子们的黑手。但警惕的神经、正确及时的性教育,尤其是打破传统观念对性讳莫如深的态度,对于家长、学校和社会来说永远不嫌多、不为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