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“怒吼”的高原裸鲤:西藏5亿公斤无人吃,在青海却挽救了数万人

2025-02-08 05:52 来源:生活常识网 点击:

“怒吼”的高原裸鲤:西藏5亿公斤无人吃,在青海却挽救了数万人

1、 西藏、青海的鱼资源

资料显示,西藏大大小小的湖泊总计1500多个,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份,其中以羊卓雍错、纳木错和玛旁雍错三大圣湖最为有名。如果将青海的湖泊合算在内,那么整个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占到了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5%以上。更重要的是,长江、黄河,包括知名国际河流湄公河、恒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。

西藏和青海地理位置临近,但渔业资源的历史、发展却截然不同。

先说青海。青海湖全长105公里,宽63公里,湖面面积4500平方公里,是青海省最具代表性的湖泊。青海湖自古渔业资源,其中以高原裸鲤最为有名,而裸鲤之所以有如今的地位、荣誉源于它60年前为当地百姓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1958-1960年是我国最困难时期,物质短缺、粮食匮乏,人们的吃饭问题成为各个地方最急迫解决的问题。这时当地政府、百姓把目光投向了青海湖。据经历了当年捕鱼过程的老人回忆:每天几万人围绕青海湖没昼没夜地捕捞,这些人有的是青海本地人,有的则是从陕西、甘肃专门赶来的捕鱼人。

每日捕获量少则几吨,多则几十吨,仅仅几年时间青海湖至少贡献了20万吨的渔获,其中绝大部分是裸鲤,挽救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。

但捕捞裸鲤并未随着灾荒结束而停止,结果就是裸鲤数量急速萎缩。再加上80年后各种水利设施拔地而起,裸鲤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,截止2002年整个青海湖的裸鲤不足2500吨,裸鲤濒临灭绝。

庆幸的是,当地政府及时对裸鲤采取了保护措施。2003年裸鲤正式列入青海省重点水生保护动物目录,且连续实施长达10年的禁渔期。每年向青海湖放流上百万枚的裸鲤幼苗,2020年一次更是放流裸鲤幼苗1600万枚。

最新调查显示,如今青海湖的裸鲤储量已突破10万吨,随着环保、护渔措施的不断完善,极有可能再现当年的辉煌。

再说西藏。整体而言,西藏的渔业资源比青海更为丰富。开篇提到的西藏三大圣湖具有丰富的鱼资源,单是羊卓雍措湖就存储至少8亿公斤的鱼资源,而最多的鱼种同样是裸鲤。如果再加上其他湖泊里的鱼,无疑将是一个恐怖的数字。

那么同属青藏高原、同属裸鲤,为何羊卓雍措湖的裸鲤为何这么多?

首先是羊卓雍措湖的水体环境优越。羊卓雍措湖东西长130米,水深20-40米,水域面积638平方公里,总水容量146亿立方米,为裸鲤的生存、繁育提供了足够的空间。

其次羊卓雍措湖是碱性营养湖泊,意味着水生生物较少。目前高原裸鲤、细鳞条鳅、拉萨条鳅等几个鱼种在羊卓雍措湖最为常见。但后者摄食能力远不如高原裸鲤,也就是说羊卓雍措湖里的藻类基本上被高原裸鲤吃掉了。虽然高原裸鲤受低温抑制生长缓慢,但架不住时间长。

再者是文化影响。开篇提到羊卓雍措湖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湖,湖里的鱼、草都不能被亵渎,更别提捕捞、烹饪里面的鱼了。另外古代西藏有水葬的习俗,认为人的亡灵依附在鱼身上可通向极乐世界。所以在藏族文化里,鱼身上有先人魂魄附着,自然不能打扰。遇到外地人在羊卓雍措湖下网、钓鱼也会被制止。当地人还经常向羊卓雍措湖放生鱼。

最后则是一个现实问题。古代交通不发达,烹饪美味的调味品很难运到藏族聚集区,而鱼散发着一股土腥味,没有调味品的遮掩,味道极差,自然也没了捕捞的兴趣。

各种原因下,羊卓雍措湖里的鱼越来越多,最终成就了现在8亿公斤的储量,甚至有人形容用手都能抓到鱼。

2、 关于西藏鱼的几个误区

西藏不捕鱼、不吃鱼的传统,很早就流传开来,但存在很多认为不足的地方。

首先是羊卓雍措湖里鱼的问题。羊卓雍措湖里水里食物少,所以栖息在这里的鱼包括裸鲤都有超强的吸附能力,即拼命地从水里汲取营养,包括里面的有害物质。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,羊卓雍措湖的裸鲤身上的DDT明显偏多,数值和北极熊大小相当,关键是北极熊体积不知是裸鲤的多少倍。

DDT是杀虫剂的主要成分,破坏力巨大,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禁止使用。但DDT价格低廉、见效快,目前仍有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、地区使用。我国科研人员分析,风可将一些污染物通过峡谷输送到青藏高原,部分则落入水中被水生生物吸收,最终流向羊卓雍措湖的体内。

其次,并非所有居住在西藏的人都不能捕鱼。在拉萨有个叫俊巴村自古就有捕鱼的传统,每年桃花开放的时候,他们会驾驶着牛皮小船捕鱼,然后把渔获带到拉萨售卖。也就是说,西藏人并非不吃鱼,只是绝大部分不捕鱼。资料显示,目前在拉萨至少有800家餐厅以鱼为主打菜品。

青海的裸鲤和羊卓雍措湖的裸鲤虽然同是裸鲤,但处境却是天壤之别,但通过梳理、研究都能找到背后隐藏的原因,而这能为我们更好地保护裸鲤提供依据。

原创:老高